山西太原变革卫生健康领域监管模式:从“人管人”到“信用管理”
中新网太原7月29日电 (记者 李新锁)以有限执法人员监管快速增长的市场主体捉襟见肘,借助信用体系、大数据分级分类监管事半功倍。山西太原29日下午发文,率先推出卫生健康领域信用监管,为中国其他城市探路。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
当天,太原市卫健委详解《医疗卫生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行)》《公共场所卫生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行)》(简称两个《办法》),以期为医疗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
“太原医疗机构、公共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仅医疗机构、公共场所两个领域市场主体就有8000余家,而全市在编在岗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人员仅有271人。”太原市卫健委副主任赵宏英说,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市场主体信用缺失时有发生。
今年3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太原确定为信用+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国家级试点地区,要求太原先行先试、主动作为,为全国兄弟城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太原市卫健委卫生监督科科长王万金介绍,实施信用分类监管范围是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领域中医疗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两个专业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医诊所备案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企事业单位,共计8000余家市场主体。
王万金说,传统监管模式对所有监管主体平均用力,市场主体压力大、受干扰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后,对信用好、风险低的市场主体,执法部门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执法部门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
“失信代价过低、惩罚过轻是目前失信问题高发、频发重要原因。”王万金说,在信用分类监管之下,失信者失信记录会被广泛共享,有可能“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严重违法失信者将被列入“黑名单”,承受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联合惩戒的成本。
据王万金介绍,当地搭建太原市卫生健康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方便、快捷地对市场主体做出信用评价,以支撑分级分类监管。(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